普大人:学古时消暑纳凉之法

2019-07-22

避暑2.jpg


夏天烈日炎炎,如果能有一片遮天蔽日的树荫,那便是乘凉的好去处。事实上,在古代,这是大多数人的消夏方式。比如,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、文学家魏收,夏天坐在板凳上,躲在树荫下读书,随着日光的移动,树荫自然也随之移动,魏收也就跟着树荫移动读书,由于精力集中,竟忘记了溽暑。古代的文人墨客,还喜欢将这份盎然情趣入诗入画。如今,通过欣赏这些“消夏”的古诗古画,也能隔着千百年的时光感受到昔日的那份闲情逸致。避暑1.jpg


古时,竹林之中,有二人相对而坐,但见他们长髯拂胸,身穿宽袖长袍,仙风道骨,正侃侃而谈。飘逸的人物和幽静的环境融为一体,早已忘记了炎热,犹如置身于清凉仙境。山溪之畔,一株梧桐树挺拔参天,郁郁葱葱,树荫下,一座凉亭屹立于溪水之上,亭阁三面通透,一面为山水画照壁。亭中几案上摆放着书卷,一人坐于凳上,手持羽扇,轻摇纳凉,若有所思,好像在构思诗文辞赋。整幅画色彩鲜艳,结构严谨,融山水、亭阁、林木于一体。在炎炎夏日,隔着画布,人们似乎也能听见松涛阵阵,还有涓涓流水的轻快之声。12.jpg


古时,河岸、池塘边也是古人乘凉的好去处。宋代宫廷画家苏汉臣的《荷塘消夏图》就描绘了在荷塘边纳凉的美女。画中的荷塘碧水涟漪,荷叶田田;岸边垂柳依依,枝条拂弄水面,景色宜人。两位仕女衣着素雅,凭栏观荷,一阵轻风拂过水面,顿时变得十分凉爽,并且伴着荷香,令人心旷神怡。11.jpg


当然,阴凉也好,河边也好,都是消夏的物质层面。对于文人墨客来说,消夏还需上升到精神层面,那就是古人常说“心静自然凉”。“心静自然凉”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人生境界。白居易有《苦热题恒寂师禅室》诗曰:“人人避暑走如狂,独有禅师不出房。可是禅房无热到,但能心静即身凉。”他在另一首《消暑》诗中,幽默调侃地说:“何以消烦暑,端居一院中。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散热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此时身自保,难更与人同。”意思是只要你在院子里坐着,心无杂念,静下心来,你就会感觉窗子有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,凉爽无比。普大集成灶全.jpg二维码尾部.jpg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